寻根网比干文研
字体:【 】【 繁體中文
平和崎嶺林源出塔头
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作者:林坤厚  浏览:167 次    
    崎嶺開基祖林文甫,系九牧藻公之后.惠公之傳,源出馬平林塔頭派。當年.文甫入平和走遍山川聚秀、景色迷人约崎嶺山區,擇居栖身。六百年來,族繁、眾,居于承卿、下樓、頂寨、下石、新南、高山三十二個自然村,繁衍廿二代,擁有6800余人。占全鄉總人口三分之一.系崎嶺鄉之甲姓。
    據宗譜載,文甫于明洪武二年奉詔清剿元至正末帝殘兵有功,授軍銜,出師湖廣蕲州防衛。該軍轉入江淮運糧、運軍餉進京,直至告老返鄉(葬在靖城阡橋.坐乙向辛,飛鳳穴)。族譜又載:林文甫祖籍靖城鎮橋仔頭村,橋仔頭村舊族因水灾被洪水冲殁,故林文甫之祖源無從稽考。宗史组走遍龍溪和靖城查詢.才弄清來龍去脉。
    原來文甫列閩林37世,祖籍南靖靖城鎮阡橋村,帶四子:宗興、宗榮、宗戈、宗昌。入平和崎嶺繁衍生息。
    和邑長富村支派:宗興,系文甫長子.先居崎嶺后居長富村,配羅氏生五子:丕盛、丕文、丕承、丕顯、丕烈。
    丕盛,宗興之長子,明洪武二年(1369年)生于長富村。青年移居潮州惠來縣荷田社,配顏氏生二子:實、輔。輔遷居雲霄下河俺后。實守荷田社,生三子:真、寬、蕉。真和蕉遷回福建。
    寬,實之次子。于明天啟(1460年),留守惠來縣荷田社,配何氏生二子:仲龍、仲壓。仲龍寬之長子,配蔡氏生四子:惟吉、惟平、惟安、惟寧。自丕盛移居惠來縣荷田社至今已繁衍二十二世,人丁三千多人。
    丕文、丕承、丕顯、丕烈,為和邑長富村祖,傳至今六百年,蕃衍二十一代,后裔播及樂南、樂北、坪四、南庭等十一個自然村,有一千二百余人。
    宗榮,文甫之次子,先居崎嶺后移居饒平縣斗上村開族。
    宗茂、宗昌,文甫之三子、四子,留崎嶺立族。據族譜载:宗茂公配杜氏生二子:志聰、志惠。志聰配杜氏生六子:懷質、懷欽、懷政、懷忠、懷旺、懷興。
    懷旺,志聰之五子,生欽德、欽育、欽哲。欽德居大水乾,欽育居刈尾,欽哲移居廣東惠州。
    晋安4。世,隆招移居下寨鎮高山斗内村。隆盛居新圩后。欽德居大乾。已繁衍廿一代,有人口1475人。
    晋安44世水譜移居厦門市。
    晋安49世介高、50世繼高、繼忍于清乾隆年間移居臺灣。
    晋安57世永安移居馬來西亞。
    宗茂,文甫公三子,祖籍靖城橋仔頭,于明洪武年間先居葛尾后居承坑。配曾氏生二子:大榮、大華。繼配曾氏生大俊、大隆,養子大輝。
    大榮,于明永樂年問生于承9即村。肖庵配曾氏生振臺,為葵山祖。振臺,定居長樂沂坑之后,繼配赖氏生四子:士業、士统、士奇、士弘。除長子無傳外,余分三大房在沂坑蕃衍,已傳廿二世,后裔播及葵山、坪中、中田里、小坑口、下店自然村莊,有千余人。崎嶺林氏自十世至十七世,都有人移居臺灣和新加坡,如林文堤、成岩、文廉、壽生、文輝、文舜、南生、林懋、懋荃、慶廪、懋拗、名謙、文筆、三陽、章謝、章籴、國光、奕添、振沙、章全等。據南生的六世孫士超自臺灣來信:先祖南山公于清乾隆時間渡臺卜居臺北士林、礁溪、白鵝一帶,繁衍至今已八世人口有千余人。南生五代孫才添,留學日本獲博士之后,于八十年代任宜蘭縣縣長,生五子:義人、義佑、義哲、義蘇、及剛。五子五孫都大學畢業。其中平山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平峰留學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博士學位。
    大華,閩林39世,宗茂公之子。生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生三子:時寬、時淵、時大。時寬生岩山、西湖。岩山生子松。松公生、嗚鳳、鳴鸞。
    鳴鳳生若元、若桂、士佩。鳴鸞,生于明嘉靖廿六年(1647年),配朱氏生九子:中殤、光賓、象賓、耿華、掖甫、心銘、珍席。
    承卿村繁衍人口眾多,子孫為紀念先祖,追本溯源,于清康熙年間,建祠堂名曰“追遠堂”,并確立各房系字辈。八世起為“爾子克碩,鬱懋名章,奕振光,丕贊乃宏。貽謀孔長,蕃衍熾昌,式昭猷訓,德紹芳揚”。大華居承卿,裔孫播及、面前山、碗美、楓林溪,有工45。余人。   
    修公,宗茂九世孫,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舉人,授長樂縣教諭終華州同知。十一世孫士魁,清雍正六年(1728年),戊申科進士,授漳州府主事。十二世鐘獻,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丁酉科舉人。任大挑縣知縣。十四世禮拔,清嘉慶(1811年)辛未科舉人,授福州、羅源縣教諭。十一世純正,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科武舉人。授海澄侍衛威武將軍。十六世學勇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科舉人。
    中寨支派:大俊,(崎嶺二世),生于明永樂丙戌(1406年),生子時鳶。時鳶生六子:天爵、天禄、天福、天佑、天眷、天貴,分六大房繁衍生息。天眷公居中寨,天爵公三子一順移居長樂大峰村
尾,天貴移居長樂頂坪。
    大俊后裔,播及承卿、中寨、玉和、碗尾、山尾、小尖仔、頂坪、砍仔脚和長樂的和美。繁衍廿二代,有1460余人。
    潤秀,(崎嶺十世),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武進士。授北京金水橋侍衛将軍。致仕時,受授乾隆皇帝旨意,代乾隆君來厦門港吊祭先皇順治君“祭南溝”儀式之后才回鄉安度晚年。
    宗昌,文甫公之四子,肇基崎嶺下厝田即下樓社。生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配羅氏生六子:長、次明末失譜,宗隆、宗明、宗文、宗寧。
    宗隆,(崎嶺三世),移居頂寨村,配吴氏生欽育,傳六世為榮吾。榮吾生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配馬氏生紫桓、迎禧。分樓外、樓内二大房。七世建立祠堂曰“崇本堂”。十一世起自立昭穆:“孝友成家本,忠貞報國恩,文章傳繼世,萬代衍昌新”。現繁衍二十二世,除樓内、樓外,還播及三坑仔、半嶺、束山、高砍、山格和南勝徑仔。有1200余人。
    本達(崎嶺16世)。清光绪年問移居馬來西亞。林優于清光绪年間移居臺灣,林忠蝦于清光绪年間移居臺灣臺北市。林秋生黄埔軍校畢業,1949年隨軍去臺灣,曾任高級專員。秋生配朱氏生四子:開華、開中、介斌、冠斌,都大學畢業
    廣兆(崎嶺16世),歷任中國銀行香港澳門管理處業務部總經理,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主任,中國銀行總行董事,香港中國銀行企業協會執行董事及金融行業委員會主任,香港漳州同鄉會總會會長,現福建省政協常委。
    清標(崎嶺17世)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歷任中國航天部第四研究院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論文數十篇,為航天事業作出貢獻。
    下樓支派:宗明,號禹,宗昌公之四子。生于明永樂八年(141O年),配朱氏生宗時、宗育。
    宗育,配羅氏生四子:勝鄰、勝佐、勝俊、勝杰。勝鄰、勝佐移居潮州惠縣;勝俊移居蘆溪九曲村。
    勝杰,配朱氏生子述。公配杜氏生子森。森生于正德元年(1506年),配杜氏生五子:宣、盤、敦平、敦雅、敦政,分五大房。自七世起丁財并進,建宗祠曰“孝思堂”,自立昭穆。從十二世起為“國家時朝會,文士曰隆崇,俎杜春秋重,衣冠世代弘,本原垂奕褸,支派衍庭堂”。宗明傳廿二代,派下播及崎嶺頂樓、下樓、九曲,有二千八百余人。
    國敬(崎嶺十世)清乾隆戊子科進士,授福安縣主事,终崇安知縣。
    常青閩林57世,厦門大學本科畢業,現國務院教育委員會審計處處長。
    田里厝支派:宗文系宗昌公之五子,生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青年時跟三兄宗隆由崎嶺下樓移居徑仔埔開墾良田,配唐氏生四子:宗陽留守祖業;宗隨、宗澄、宗承三兄弟移居潮州惠來縣。宗陽配朱氏、繼配朱氏生尚九。尚九生四子:文貴、文鑒、文招、文禄。
    文貴(崎嶺五世)號祥茗,尚九長子。生于明嘉靖辛丑(1541年),配陳氏生耀真,居舊寨墩。
    文招(崎嶺五世),生于明嘉靖36年(1557),配江氏生雅素,居坑坪村。
    文禄(崎嶺五世),配黄氏生耀三,居寨科村。傳二十代,有456人。第七世興建祠堂曰“孝思堂”。
    到鳳支派:宗寧(閩林39世),生二子:宗長,宗盛。宗寧之孫桓公生四子:元和、元政、元利、元凱。
    元政(屬崎嶺五世),諱明宗。生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居庵仔脚,生法,號束溪。公配唐氏生三子,欽德、日清、日修,分三大房。傳至八世興建到鳳林氏祠堂曰“昭遠堂”。元利移居白石下,元凱移居殺牛慣。元政移居庵仔脚。
    桓公派下,播及到鳳、白石下、松柏脚、溝盾、庵仔脚、殺牛慣。傳二十代,有五百五十余人。
   
比干文化编委会
上一编:同安龙田派乃翘公之裔
下一编:西滨遡源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