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网比干文研
字体:【 】【 繁體中文
延种勤政民赠匾、杞材平涼睦邊民、林元品與“大夫第”、才子判案稱青天
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作者:比干文研  浏览:245 次    

    延种勤政民赠匾
    林延种,字淵其,號心軒,清康熙五年(1666)出生于福建晋江暗林村。鄉進士,上京應試,授文林郎。初派往密雲縣督修城堡,完工后署房山縣事,平冤獄,吏民稱頌。雍正十一年秋平谷縣水灾,制臺調廷种往賑,民沾實惠,頌公之德調任正定府行唐縣知事,其地多窩賭.學風日下。廷种捐俸修文廟,重教興季.除陋俗,斯文振起,風氣為之一新,士三歡欣鼓舞,贈匾額頌其政績。廷种累三奉直大夫,卒于乾隆元年,享年七十一歲。
    (林根茂)

  
    杞材平涼睦邊民
    林杞材,諱恩誥,字萬英,號桂山,清潜山縣人,約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嘉慶十八年(1813)中舉人,十九年中進士,欽點内閣中書充國史館篡修,升内閣典籍,后出任甘肅凉州府莊浪茶馬署理,平凉府知府。革女授徵仕郎,誥奉政大夫。為官三十年兩袖清風。在京任内閣中書時,以閑暇收徒講學,所授學生多有成就。在甘肅凉州平凉府任内,勤政愛民,革除陋規,裁减冗弗,所署之域,漢番和睦,以茶换馬,貿易興隆。偶遇灾年,捐資賑濟,設場施衣主食,深得凉州人民愛戴。
    晚年,卸任后歸,在霍山縣奎文書院主持講學,經陶鑄者皆有作為。卒八十七歲。
    杞材學識淵博,擅長吟咏,喜作爭體文,兼工書法,為時人所推崇。與平.三太守石景棻等同著《崆峒集》。《潜、三兩縣縣志》有傳。
    (林吊東  斗洪  岩松)

    林元品與“大夫第”
    海峽兩岸有兩座古雅別致、巍然壯觀的“大夫第”,一座在福建石獅市永寧鎮西門外,另一座在臺灣彰化縣鹿港鎮。這兩座古官邸都是清代奉直大夫林元品所建。
    林元品,又名文浚,石獅市永寧人三輩世代往臺灣經商。元品成年時欲往臺繼承父業,跪于王母盧太宜人面前,對其母蔡氏曰:“兒長矣,忍使吾父久羈海外?”遂整裝渡臺,代理生計,讓其父回原籍養老。
    元品在臺精心經商,家業昌隆,樂善好施,急公好義,深受鄉人愛戴與敬仰。鹿港一次變亂,元品“遂捐資五千金肋餉,運糧食,募鄉勇,克復鹿港彰化”。清嘉慶六年(1801)元品在臺灣誥授奉直大夫。
    元品居官廉正,政績卓著。一次,嘉麦皇帝微服喬裝到臺灣視察,住宿在元品家中。元品因來客素服不知真情。在一個夜晚,偶然窺見隨從跪在地上,捧盆水给來客洗臉,方知當今皇帝住宿他家。嘉慶皇帝悉知元品急公好義,為官清廉,大加稱贊,誥命建宗祠。隨后,在鹿港營造宗祠,號稱“誥命宗祠”,并分別在鹿港、永寧建造“大夫第”。“誥封聖旨”正本存于鹿港“大夫第”内;副本珍存在永寧“大夫第”正廳的頂梁上。聖旨盒外镌刻“奉天誥命”四個金字,盒内存有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的“聖旨”。
    元品后裔瓜瓞绵绵。兩地林氏宗親往來頻繁。    (林祖武)

    才子判案稱青天
    林聯桂,廣東七才子之一,唐九牧既公三十一世孫,廣東吴川塘掇田頭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l774)。幼年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出口成詩。二十八歲時拔貢,三十一歲時中舉人,清道丙戌科進士,初授绥寧知縣,繼而調任新化、邵陽知縣,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常將自己俸禄救濟窮人。他當官十來丰,兩袖清風,家中一貧如洗,僅有二間茅舍。清道光十四年由于政绩顯著,升汪湖南晃州州判。上任僅三個月,便將前任遗留的三百多宗積案全部清理结案。他剛直不阿,不貪錢財,斷案公正,當地百姓呼他為“林青天”。聯桂因此詩一首:“不為人謀為己謀,素餐尸位案宗留。如今盡洗因循習,三百余條一筆勾”。
    聯桂才華横溢,勤政為民,政绩顯著,令吴川狀元林召棠敬慕,親自到塘?拜訪聯桂。聯桂十分驚喜,即興賦詩一首:“小小肩輿缓缓抬,有誰知是狀元來相逢一笑茅檐下,風味依稀兩秀才”。清道光十五年,聯桂因勤政而積勞成疾卒于任所。
    聯桂著作甚豐,有《見星廬詩集》、《見星廬詩話》、《日下推星錄》等,他繼承杜甫、白居易現實主義詩風,為后人贊頌。

    (林欣賢)

比干文化编委会
上一编:閩縣榜眼林枝春、四省提衡林君升
下一编:吴川狀元林召棠、道光狀元林鴻年、民族英雄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