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林氏 >> 唐九牧 >> 内容

英德江古山古围楼

时间:2012/8/15 8:54:57 点击:  【宽幅显示】  【微信号】

 

     世荣公后裔从乳源石角塘搬迁到江古山   开基祖子坚公  儿子二人长子佰二郎  次子佰三郎于1483年到江古山开基      后裔人口众多  有录世荣家谱人口达10000于人       但百一郎情况不详世荣公家谱没有录用     

                  说明:①苾 公之子周礼出嗣葑公,后裔 ( 旱坑背 )。
                           ②蔼 公 ( 荃公 ) 三子宗礼出嗣葑公,后宗礼公又返回二子忠泰居锅耳楼,后裔有
                       下书房,双桂楼、九龙楼、九牧楼、松桂楼、锅耳楼、礼本楼、棘仔园 ( 部分 )、
                       社下等

 

有“围楼之村”美誉的江古山村,位于英德市横石水镇西南面。从英德市区出发,车程约一小时二十分钟便到横石水圩镇,再走几分钟的乡村水泥路,远远便可看见近10座锅耳高墙大屋散落于村头路旁,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江古山围楼”了。

  江古山围楼的历史近两百年,一砖一瓦体现出了浓厚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及其民俗风情。斑驳的高墙记载着昔日的豪华气派,也凸现了风雨沧桑;墙上稀疏的小草、小树,摇曳出曾经的辉煌;大小不一的枪眼,诉说着峥嵘岁月;厚实而坚固的门楼、围墙,见证了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江古山围楼,让游人从这里走进历史,探窥其厚实、丰盈的底蕴———

  ●高墙深宅曾承载家族荣光

  江古山村的近十座围楼中,其中双桂楼、九牧楼、九龙楼、丛桂楼、新生楼等堪称是古围楼的代表,它们不仅保存得比较完整,而且其建筑造型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工艺精美绝伦,令人震撼!

  据对村史颇有了解的林汉书老人介绍,双桂楼、九牧楼、九龙楼分别为林启昌、林启玉、林启顺兄弟三人所建;丛桂楼、新生楼为建双桂楼的大哥林启昌的后裔所建。在清朝道光年间,林启昌、林启玉、林启顺三兄弟为了防御外来盗贼,各自用了三年多时间先后建起了四点金格局、四角起碉楼形式的围楼。双桂楼、九龙楼长均为74米,宽68米,高15米,面积约为5032平方。九牧楼稍小,长宽均为60米、高15米,面积3600平方。双桂楼、九牧楼、九龙楼内均设有上中下议事厅,天井二个,上小下大。双桂楼、九龙楼内建房104间,九牧楼内建房屋99间。

  这些围楼历经两百年的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等自然灾害的侵蚀,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江古山之中。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围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墙壁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鹅卵石、河沙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黄豆浆或糯米饭,红糖搅拌,以增强墙体的粘性、硬度和咬合力。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围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是客家围楼建筑的典范。

  ●布局严整设施齐全的围楼

  江古山村的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英德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围楼,都砌四周楼墙,建四个碉楼,石门铁杠横顶,四面设有枪眼,可俯视四周,防范严密,甚为安全,令盗匪怯步。

  江古山围楼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等大同小异。现以九龙楼为例,做一番探寻考究。它的特点有三:

  一是凸现防御功能。围楼不设朝外的窗子,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可作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围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围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围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围楼仍有夹墙支撑,围楼内便安然无恙。除了一个正门,再无其它门出入。大门两边各有11个杯口粗的孔,关上大门后,用11个大铁棍作门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可惜那11根铁棍在大跃进时期被拿去炼钢铁了。

  二是布局严整。从大门进去,便是一个大院子,里面有四栋砖木瓦结构的平房,每栋有七八间房子。两旁是一排厢房,各有几间房子,木门、木窗、木桁的做工精巧,有些还雕花。虽经风雨侵蚀,颜色剥落,但仍能想象昔日的“风韵”。围墙内两旁各建造了一排低矮不大的泥砖瓦房,有10多间,据说是当年林家雇佣的长工住的,现在成了猪圈、牛圈。围楼内的院子,天井、大小巷道全部用鹅卵石砌成,沟渠纵横秩序井然。

  三是设施齐全。围楼内有各种各样的生活设施:挖掘一两口深水井,以备被围困时的能有充足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由于不缺水不缺粮,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

  听村里70多岁的林上滋老人说,他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到他这一代足有180多年历史了。林上滋老人告诉记者,这里冬暖夏凉,而且用水、排水、采光、通风等条件都很不错,现在还有好几户人家舍不得搬出去住。

  ●林启顺戒大烟建九龙楼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林启顺当时抽大烟,且烟瘾还很大,眼看家业就要毁在抽大烟上。有一次,他到大哥林启昌建双桂楼的工地看,被大哥林启昌数落:“大烟鬼,看什么看,你又没本事做!”林启顺面对大哥的数落,顿觉颜面尽扫。回家后,痛定思痛,下决心把烟戒了。之后奋发图强,胼手砥足,含辛茹苦,用三年的时间兴建起了自己的围楼,取名九龙楼。他在建造九龙楼时,增加了一些浮雕,楼墙内侧加装了双丫铁枝防盗,碉楼还加设了锅耳式,更加气派。因大哥的“激将法”凑效,双桂楼、九牧楼、九龙楼三楼之中,数九龙楼最为美观、牢靠。

  正门框架极有气势,用麻石条作门楣、门边、门槛,门楣上的麻石条上刻着“九龙楼”三个大字,门两边阴刻着“世衍九龙堂开双桂,门环万里坐拥三台”的对联。虽年代日久,仍清晰可见。

  ●九龙楼出了个共产党“大官”

  九龙楼还是江古山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人们最引以为豪的是该村出了一个叫林名勋的“大人物”。林名勋在解放后曾担任英德县首任县委书记,后任韶关地委书记、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他就是在九龙楼出生和成长的。

  林名勋生于1921年,青少年时期在广州庚戌中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到离家较近的翁源中学就读,1938年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暑假,林名勋到曲江马坝参加中共广东省委举办的党员干部学习班后回到家乡,创办农民夜校,开展抗日宣传,秘密吸收林英等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起党小组和党支部,林名勋任支部书记。1939年冬,国民党第七战区筹建北江纵队,爱国人士莫雄任司令员。中共北江特委派饶华去该队政训室任秘书,暗中领导党的活动,又派林名勋、邝达进去负责党的组织工作。同年,国民党在英德各乡成立军民合作站,林名勋被派任黎洞站副站长。他利用这个抗日基层组织,搜集情报,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发展党组织……1958年,林名勋被错误地打成地方主义分子,撤销地委书记职务,下放清远县芋头岗村劳动。他身处逆境,却心胸坦荡,写诗勉励自己:“跃进高歌志务农,情深贫雇共‘三同’。为将一颗红心炼,奋战田头乐不穷!”1963年,中共广东省委对林名勋的错案进行复查平反。平反后,林名勋先后任曲江矿务局领导、中共华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广东省人大常委兼副秘书长。1982年8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

  ●林名勋“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

  江古山村的父老乡亲都为有林名勋这样的革命者为荣,所以有关林名勋的光荣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村中的老人们为我们讲述了林名勋“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随着我北江游击支队的发展壮大和林名勋的领导威望逐渐增高,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反动军队对林名勋恨之入骨,于解放战争时期,由反动头子张国悦率领的一个大队的反动军队突然围攻九龙楼,放火焚烧分给林名勋家的碉楼,因碉楼内存放有游击支队的枪支弹药,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当时,我游击支队得到情报后赶到头栋(当地一座山名),目睹大火已吞噬林名勋家楼角,纷纷要求派兵将反动派张国悦一干人消灭,但林名勋经过反复思考,考虑到整个江古山村人民生命安全,毅然放弃此次行动。他跟战士们解释,倘若将张国悦一干人消灭,恐日后会纠集更多的反动军队前来报复江古山村,到时整个江古山村人民的生命将受到更大的威胁。自家事小,整个江古山村人民的生命大,不能因小失大,忍痛保住了整个江古山村。九龙楼分给林名勋家的楼角被定为“英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采访手记:

  围楼外看气势非凡,围楼里看却是一派荒废冷清景象。或者因在高墙内生活太压抑,或者如今无需再防强盗和野兽,许多村民已迁出围楼,在周边另建新宅了。我们只能从围楼里井然布局的古屋及其雕梁画栋中领略已渐逝的昔日风韵。围楼的许多故事,因了时过境迁,与高墙深宅一样淹没于历史长河里。以防御外侵为主要功能的江古山围楼,显然已经不适宜于和平时代的人们居住了,但作为一种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或者说是一种尚未开发的文化资源,我们该怎样把它保护起来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并尽快付诸实施的课题。

  多年前,长期从事客家围楼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教授谭伟伦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江古山围楼后指出,围楼如此集中,保存如此完好的,在华南地区并不多,其中包含的建筑学、美术学、军事学等都值得研究,有很好的吸引力,也可作为开发围楼旅游文化的亮点和卖点。

  江古山村相关链接:

  区位:位于英德市横石水镇西北面,距离英德市区约60公里,距横石水墟镇约6公里,东与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相连。

  地势:西高东低,以阶地、河谷小平原、低丘陵为主。区域面积16.78平方公里。

  人口:辖28个村民小组,2010年总人口4774人,现有林、黄、王、罗、叶、谢、蓝等多个姓氏,以林姓居多。

  路线:1、沿京珠奥高速,在大镇出口下高速,左转接省道347线往横石水镇方向,水泥村道直达;2、到英德市区后,沿省道347线径到横石水江古山村,约一小时二十分钟车程;3、沿省道252线、国道106线到墟镇后,再转入乡村水泥道路均可到达。

  景点:可顺道参观中共英德县工作委员会旧址,该旧址在江古山村林家祠堂上厅右厢房,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还可瞻仰江古山思源亭,了解江古山村革命斗争史。

  特产:农业传统以种植水稻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瓜菜、页菜、果蔗等产业发展迅速。该村产的黑皮果蔗具有清甜、汁多、节疏的特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江古山沙梨的特色是皮薄、肉嫩、无渣、爽口、香甜。此外,还有龙眼、柿子、沙田柚等名优特产。

作者:乳源林城华 录入:乳源林城华 来源:原创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载入中...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善心赞助 | 帮助 | 声明 | 法律公告 | 各地QQ群 | 呼吁书 | 鸣谢 | 留言 | 论坛 | 对照表 | 万年历 | 网站地图 | 申请友情链接
  • 寻根网-家谱寻根(www.xungen.wan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在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南京谱牒研究
    寻根网传承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寻根网域名:http://www.xungen.wang http://www.xungen.pw
    合作伙伴:林氏总会 《天下林家》杂志 殷氏网  比干庙 站名书法 国礼书画大师 许国立 官网
    寻根网总编辑 林杰 法律顾问:戴律师(执业证号:13201201010987063)苏ICP备1202864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