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寻根 >> 寻根资讯 >> 内容

阜阳(颍州)朱寨朱氏源于山东兖州

时间:2014/4/11 21:43:02 点击:  【宽幅显示】  【微信号】

阜阳·颍州晚报AO13颍韵 2014.3.27(星期四)刊登的

朱寨朱氏源山东兖州

张殿兵/  (朱鸿勤供稿)

阜南朱寨朱氏始迁祖朱汝昌,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响应明政府移民垦荒令,由山东兖州府滕县枣龙庄迁往颍州府,定居于颍州府东南黄沟北岸,今阜南县朱寨,迄今已有600余年。

朱寨朱氏始迁祖

朱寨朱氏始迁祖(也称一世祖)朱汝昌,字启运,号开祥,配李氏、继陈氏生四子一女。长子(二世祖)朱恒昌配陈氏合葬始迁祖朱汝昌右侧,其后人迁居固始朱集、陈集(谱未载)。次子(二世祖)朱恒士配张氏,生一子朱守义;三子(二世祖)朱恒心配王氏迁居太和旧县镇,是谱未载,葬于旧县镇西南八里朱家营。

三世祖朱守义配徐氏、继李氏,共生九子,分别为朱全、朱清、朱贵、朱惠、朱学、朱永、朱贞、朱开、朱泰。自此,朱寨朱氏被称为老九门,朱氏子孙繁衍,枝繁叶茂。

四世祖长门朱全,分居曹家店。自始祖十三世至长福、长仁、长德、长义;十四世学思、学礼、学克、学曾、学尧等,十五世朱烈、朱蒸、朱顺、朱默、朱标。

四世祖二门朱清,配张氏生一子朱长,椿树坟自始祖十一世至乾、坤、印、玺;十二世至宗尧、宗舜、宗禹、宗孟、宗天、宗长;十三世至应梅、应芳、应聘等字派;十四世至字派;十五世至字派。

四世祖三门朱贵分居王市集,以及河南省息县柴家集等处。

四世祖四门朱惠,分居曹家集北李庄,自始祖十一世至文、凡、洪、成、继武、继清、继绍,十二世至三魁、三元、三贤、宗天、宗地十三世长洽、长年、硕礼、硕义。

四世祖五门朱学,生九子,居住朱寨李庄西;

四世祖六门朱永,自始祖至成年、利年、纯年十二世;

四世祖七门朱贞,居住阜南黄沟沿庄前;

四世祖八门朱开,后人迁居河南省汝宁府,后人属二、五、八门,人丁昌盛,门数过多,居河南省,后来还有后裔迁回阜阳、阜南县,后人分支阜南县公桥、会龙、地城、龙王、洪集等地方。

四世祖九门朱泰,后人分居今颍州区洄溜集。

目前,自朱寨朱氏始迁祖至今,已经传至26世。

朱寨朱氏第22世裔孙朱洪勤告诉笔者,朱寨朱氏自2003年重新编印《紫阳堂颍州朱氏宗谱》,并重新续排了字派,从第18世昭字派始,续40字派:“昭子祖宗洪德汝昌相传敬首百世荣光高登学科建国安邦继承先志钦叙名扬家训万载孝尊为纲”。

朱寨朱氏宗祠大门曾有一副对联:“紫阳分世业,颍水润书田。沛国延世泽,槐里振家声。”大殿内也有一副对联:“沛国家声旧,颍州门第新。常思先世德,惟愿后昆贤。”

朱氏得姓起源发展

朱氏源自邾氏家族,邾氏的生活年代太遥远了,有关他们的生活、繁衍、迁徙、扩散等情况,都已经模糊不清。目前,史学界可以认定的是,朱姓肇始于远古洪荒时代的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个崇拜蜘蛛的氏族。

一,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朱姓是颛顼高阳氏之后,颛顼帝玄孙陆终第五子名安,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省邹县一带),建立邾国,为周朝附庸国。春秋时,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君主支庶子孙有去邑为朱姓。汉唐之际,朱姓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河南九大望族。

二,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鲜卑族渴烛浑氏、朱可浑氏,于孝文帝时改为朱姓。

三,他姓改朱。综观有关史籍和谱谍,他姓改朱姓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改姓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因入继朱姓;有的因被收养为养子,有的为了避难,有的出于政治斗争需要。凡此种种,不一而举。改姓后,有的最终又恢复本姓,有的则子孙相袭不替,不再更改。目前史料所载有施姓、康姓、李姓、舒姓、范姓、沐姓、何姓、徐姓、邱姓、严姓、宋姓、胡姓等12个姓氏改为朱姓,后来又有恢复本姓的。除了上述他姓改朱的情况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改姓现象,即所谓的皇帝赐姓,以示恩宠。

吴郡朱氏的肇姓开基始祖朱洪基。据清人朱祖镐《(朱姓)原姓论》记载,吴郡朱氏与沛国朱氏同属于曹姓朱氏,都是邾侠的后裔,但吴郡朱氏的开基始祖,则是由邾国分出来的小邾国的王孙——小邾国世孙邾洪基。

大约战国中期,小邾国与邾国一同被楚国所灭,所以小邾国王族、世子邾洪基逃亡吴国,后居阊门(今江苏苏州市),随邾君一同去邑改朱氏,号称洪基朱氏。朱洪基的后裔,后来非常兴旺发达,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物,成为朱姓中最著名的一支。

汉高帝三年置沛郡汉相县(今淮北市)东汉改为国,故朱寨朱氏为沛国郡,高帝封轸公都昌侯邑于槐里(古县名,今陕西兴平县)成帝时朱云任槐里令,因此为槐里堂。南宋高宗时,朱熹于1149年中进士及第,因与权奸政见不合,难以施展抱负,弃官从教,设紫阳书院,称紫阳先生,故朱氏分支又为紫阳堂。

当我们回眸历史、追忆往昔,将目光投向漫长的朱姓发展史时,所看到的是既有辉煌也有衰落。盛衰荣辱弹指间,世道沉浮话沧桑,朱姓逐渐从一个普通姓氏跻身中华大姓之列。

朱寨朱氏后裔名人

朱寨位于阜南县城东北部,东至颍上六十铺,南接黄岗,西邻三塔,北与王店毗邻。相传清朝初期朱姓在建寨,后兴集,故名。解放前朱寨属阜阳洄流区。建国后,属阜阳袁寨区。1950年建朱寨区,区公所设此。1952年由阜阳划归阜南,1969年撤区并社时,划为朱寨、袁集两公社,1979年再置朱寨区。

朱寨朱氏家族原建有祠堂,位于朱寨寨北,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朱氏第15世裔孙朱凤鸣发起建造,主体是三进两层院落,占地10余亩。1910年,第18世裔孙朱炎昭倾一生积蓄,重新维修。遗憾的是,朱氏祠堂于20世纪70年代被拆毁

朱寨朱氏历史上有名望的有第15世裔孙朱凤鸣,清乾隆年间考中举人,后在家乡牵头,积极筹措,出资一半,建起朱氏祠堂。

朱寨朱氏第16世裔孙朱品山,朱寨宋家湾人,清咸丰年间参加洪秀全农民起义,为起义军重要将领。

朱寨朱氏第18世裔孙朱炎昭,字鸿升,号飞仙,朱寨常白庄人,清道光年间举人,曾任郑州东里学正,卫辉府教授。朱炎昭一生极其厌恶堕落宦海苦奔波大吏谒来折腰多的幕僚生活,一生潜心于诗书画,多有精品佳作传世。朱炎昭的诗词有《飞仙东游记》、《蔬香阁诗草》传世。清光绪二十年(1894)皇帝敕封其父朱依中为修职郎,封其母王氏为八品孺人。

朱姓的历史播迁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

早期的邾国,因国小势微,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无足轻重,故而先秦经典对其记载语焉不详。约公元前471年,邾隐公被越人俘虏,隐公之子、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国立为邾国君主之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邾君何继位后,同样昏庸无道,邾国迅速没落。邾国较清晰可考的连续世系,至此终结,战国时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

楚灭邾后,将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强迫迁离邾国,迁徙到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县西北黄州乡禹王城)居住。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国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耳旁,称“朱”为氏。

朱姓最原始的发源地有两个:一是在今河南淮阳,这是远古时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

战国时期,朱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江苏、洞南、安徽、湖北一带。其中,安徽江苏交界的沛国朱氏和吴郡朱氏,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两汉时期,朱姓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时期因做官、经商、求学、避难、婚姻等原因而产生的各种正常的小规模移民;一种是由国家政策实行的强制性小规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规模的。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朱姓有一部分向东南吴国地区迁徙,另有一部分则向西南蜀国地区迁徙。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动乱和大迁徙的时期,也是朱姓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朱姓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南的朱姓,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

隋唐是中国的太平盛世,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自华北向东南迁徙转变成多方位的移民。这个时期,朱姓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规模移民。这使得朱姓在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朱姓自华北向东南的迁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几支较大的朱姓族群:一支是割据北京数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谯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温家族。这一时期,朱姓形成了山东、吴郡、庐陵、鄱阳、建阳、曲江、南阳、冀州、汴梁、扬州、濮阳等十三地望。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姓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代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姓再一次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姓,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姓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

明清时代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

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姓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姓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姓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姓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代。

明清时期以凤阳朱氏为代表的朱姓族人,已经开始由内地向海外大规模地迁徙,如明末朱姓族人向台湾、日本、朝鲜、南洋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时至今日,随着朱姓的日益壮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发展更加迅速。据统计,朱姓现已成为一个拥有人口数千万,在全国100

大姓中排名第14位的大姓。此外,随着国门的打开,朱姓还走向海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其次是美洲和欧洲。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之一,朱姓族群在历史上的迁徙,基本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迁徙、移民历史同步。

               ---原载《颍州晚报》AO13颍韵 2014.3.27日

 

 

作者:朱鸿勤 录入:朱鸿勤 来源:原创

共有评论 1相关评论
载入中...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善心赞助 | 帮助 | 声明 | 法律公告 | 各地QQ群 | 呼吁书 | 鸣谢 | 留言 | 论坛 | 对照表 | 万年历 | 网站地图 | 申请友情链接
  • 寻根网-家谱寻根(www.xungen.wan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在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南京谱牒研究
    寻根网传承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寻根网域名:http://www.xungen.wang http://www.xungen.pw
    合作伙伴:林氏总会 《天下林家》杂志 殷氏网  比干庙 站名书法 国礼书画大师 许国立 官网
    寻根网总编辑 林杰 法律顾问:戴律师(执业证号:13201201010987063)苏ICP备1202864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