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林氏 >> 固始林 >> 内容

固始世系

时间:2012/11/4 8:01:39 点击:  【宽幅显示】  【微信号】

开漳固始林源流
    林姓移居漳州的有好几派,有昌公的游洋林家,有玉器公后裔的乌石林,遗有阙下和九牧诸派,而以开漳固始林为最早。
    开漳始祖林孔着,字秉序,出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唐贞观间任长史,高宗总章二年(669)随陈政入漳州平叛,娶陈政将军第九女为妻。政殁,又佐姐夫陈元光开闽平漳,以功迁经略都护、嘉议大夫,后追封为谋国将军,谧谒忠。夫人陈氏、阴氏生六子:承贵、承华、承美、承缨、承业、承基。承贵生金。金生贤。贤生昭。昭生大烈。大烈生時皙。時皙生二子:長子禄,移居福州束園;次子遠,授興化教諭,遷太子詹事,生九子:增、神、箕、義、思、政、瑞、厚、德,皆賢,子孫多居興化府。
    承美,孔著之第三子,生龍德、虎德、鳳德。龍德列第三世,生三子:嚴、俊、雅。雅移居溪園,為溪園社開基祖。
    溪園林白26世啟用字行:仕邦萬必甫,承可世光國。文秉兆由余,自成一家序。
    在宗祠内懸挂許多匾額:明景泰庚午科進士林泰;正德乙卯科林戲;萬歷乙卯科進士林堯斌、林耀,明隆武丙戌科林龍光,清順治戊子科林斌,康熙乙卯科林晋,康熙戊子科林懷彦,乾隆乙酉科林挺高,乾隆戊子科林番鍾,咸豐乙卯科舉人林鳳池。
    溪園林自十三世起,派衍各地:十三世建山公居吴宅社。十五世武賢公居西安社,纯賢公派衍福井社、全桐社,仁賢后裔衍潭頭社、吉上社。廿二世逸叟公居吉社,君用公居洲頭社。廿四世昌龄公分派訥内、后坑社、官古社,大雅公居山頭社,華伯公居内坑社。廿七世邦憲公居福清社,邦袋公分派詩明社、土樓社,邦調公居天寶,庭泰公居園坑社:廿八世宗瑞公居寨坂社。卅二世秉祥公分派光坪社、港西社。據宗譜載,從溪園出祖還有浙江、温州、廣東、潮州、惠州、海豐、廣西、柳州及東南亞各地。
    (林浦南) 陶  江  林  氏
    福建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  林偉功
    在烏龍江畔、福廈公路西側,有名揚四海的尚干鎮。這里林姓因傍淘江而居,遂稱為淘江林氏。  清末,據陳寶琛先生提議,把“淘”字改為“陶”,故稱陶江林氏。  陶江林氏有它光辉的族史。
    固始入閩  初居枕峰
    打開《陶江林氏族譜》,可清楚地看到:陶江始祖林穆,字然佑,于唐乾寧初隨王審知入閩,官左朝奉大夫,卜居閩縣歸義里枕峰,卒葬后山,今陵墓猶存。穆生一子名前,官右朝奉大夫。前生三子,第三子名望,官左迪功郎。望生三子,季子名武。武生五子,一日成,一日闕……闕生斌,斌生周安,周安生辟,辟生公選,選生梃,梃生傳梅,傳梅生禹臣、壯行,列十二世。在《陶江林氏族譜》中有“長林世存錄”,探宗尋脉,奉畏林石室出生的林堅為受姓始祖,尊王子比干為太始祖。  在尚干林氏祠堂里,有一副楹聯,聯文是:
  受氏姓周家歷秦漢晉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稱帝稱王廟祀八如林縣这;
  發祥由淘江從魯齊河洛迨遷閩越逾上世自南自北族居傳到干官興。
    此聯概达了陶江林氏族史,突出了兩點:①淘江林氏乃商少師比干之裔,受姓始祖堅由周武王賜姓為林;②先世源于濟南諫議大夫林希旦,其后裔由山東遷河南光州,然后入閩。
    科第蟬聯  以官命鄉
    陶江林氏自十二世至十四世,英才輩出,科第蟬聯,奕世簪纓,概述如次:
    林禹臣(十二世)傳梅畏子,字君得,年十三舉神童科,宋紹定二年己丑科登進士第。
    林壯行,禹臣弟,字君用,年十二舉神童科,宋紹定四年辛卯科殿試,欽賜御射狀元及第,授迪功郎,文章顯于時,雙璧聯輝。
    林津龍(十三世),禹臣良子,字若雲,宋寶佑癸丑科登進士第,授迪功郎,官尚書干官,善于其職。   
    林稼翁(十四世),津龍子,字維本,宋德佑間薦任廣東鹽運使司事。宋恭帝被俘,臨安無主,翁弃官歸。為避元禍移居永慶里塔林山麓半月池,以先嚴津龍官街命鄉名為“尚干”。
    明朝宰相福清人葉向高贊譽曰:“朝奉大夫.從王氏一劍定閩中,壯氣冲霄而余烈迄今凛凛”。“族譜”的序也寫到:“吾族自中州入閩,其年代固速矣。而自枕峰遷塔林傳尚淺,支派繁昌,文物蔚盛”。
    義姑撫侄  族裔益昌
    在尚干有一座義姑祠,祀姑母五娘,世稱“報功祀”。人們要問:報什么功呢?這里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陶江十五世元士,字能吉,稼翁遗腹子,生月余母亦辭世。時姑母五娘不忍孤兒失養,不忍宗祧斷绝,立志不嫁,傾誠撫養孤侄成長。元士勤奮讀書成才,被誥贈為文林郎。元士有五子:天初、天則、天錫等。天初號五柳,元至正貢士,任建陽教諭;天則遷貴州,后裔又遷回侯官浦口;天錫名同福,號六梅,元士第五子,承父志不仕,生三子:海、江、澤。
    林海(十七世)同福長子,字必潮,號琅峰,以《春秋》應鄉試,列第三名。癸卯歲應會試,名列第三。殿試賜士及第,任興化路學正。元亡謫鳳陽,后釋歸,卒謐文康靖節。林江,林海弟,字必殷,出居江西吉溪。林澤,林海季弟,字必方,號東山。明初運糧至南京失機,被軍法處治。澤生三子。長果,字昌硕,號文齋,后裔稱文房;次栗,字昌嘉,號忠齋,后、裔稱忠房;三森,字昌茂,號信齋,后裔稱信房。忠房和信房,后世極蕃,以信房為著。  文房傳至三十二世出一顯赫人物,故將其宗支開列如次:十九世熙,果長子,字汝可,號静庵,郡库生;二十世情,熙畏子,字世寧;廿一世鐮,世寧次子,字克敏;廿二世允,鐮子;廿三世德佳,允次子;廿四世如金,穗佳子,字宗爵,號貴軒;廿五世文迪,如金四子,字永聲;廿六世以禄,文迪次子;廿七世祈,以禄子,字興瑚;廿八世國仕,祈子,字用廠;廿九世守娘,用廠子;三十世是皋,守娘子。是皋生三子,長道舉,次道柿,三道炳。道炳于清同治七年生下一名全國知名的大人物。
    陶江林氏被譽為八閩望族,除聚居尚干衍成巨族外,退分派福清、平潭和廣東濂江。據宗譜載:陶江十四世應申(壯行之孫),字維長,宋咸淳戊辰科進士,因避禍遷福清鴣籠(今海口鎮五龍)。其后裔分布于福清
海口、前村、新樓、午宅、嶼頭、漁溪、鴕口、東張、海石、后林等地;還徙居于平潭之莊上、白沙、北洋、南坑、東霞、孝北、林大厝和天山美等地。“宗譜”又载:陶江五世林成,遷居侯官白石頭(今荆溪鄉榕嶺),其后裔再徙居廣東濂江縣羅村,繁衍數萬人。更重要的是該地林氏旅居東南亞各國的众多,任新加坡宗親會會長的林俊華,祖籍陶江。
    陶江毓秀  英才杰出  
    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陶江涎生了近代工人運動领袖林祥谦。祥謙原名元德,字祥謙,后以字為名,屬公度房。少年懷大志,1911年進京漢鐵路江岸機器廠做工,積極維護工人利益,反對資本家剥削和
壓迫,深受工友爱戴。1922年被選為京漠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翌年,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舉行成立大會,遭受軍閥吴佩孚的阻撓破壞,即回江岸領導工人罷工。2月7日,被湖北督軍參謀長張厚生逮捕,
脅迫他下令復工。祥謙斬釘截鐵地回答:“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堅貞不屈,英勇就義,英名載入史册。       
    事隔八年(1931年),陶江再次出一位顯赫人物一一國民政府主席林森①。林森,字子超,號長仁,清同治七年(1868)正月出生于福建閩侯縣鳳港,三年后隨父移居福州市倉山土地廟街。1881年入鶴,龄英華書
院学習。1902年在上海海關工作。1905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后發動九江新軍起義,被選為.九江軍政府民政部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被選為臨時參議院院長。1931年,任國民政府主席。1943年于重慶病故,藏骨塔在閩侯鴕口百洞山。林森生前于工929年主持修《陶江林氏族譜》,工935年,主持謁祭比干公。
    陶江人文荟萃。在當代,印尼首富林紹良先生乃福清牛宅人,屬陶江遷福清五龍林氏。印尼巨富林文鏡先生属“運”字輩(等于尚干“其”字革)②。原加拿大駐華大使夫人林葆菁屬尚干“祥”字輩,中國航天工業
部部長林宗棠亦屬尚干“祥”字革,臺灣基隆福州十邑同鄉會理事長林循意先生,祖籍陶江。值得提及的是: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夫人林秀梅,亦尚干人,属“善”字輩,列三十六世,為陶江林氏增添了光彩。   注(一):為搞清林森家族的來龍去脉,附“林森家族世系考”如圖。
注(二):陶江林氏自十二世起啟用字行,清季至現在,字行為“用守是道長發其祥,善繼人
        志”,“其”屬34世,“祥”屬35世,“善”屬36世。 濂  江  林  氏
    福建師大哲學研究所教授  陳其芳
    在閩侯縣林浦村(屬福州郊區城門鎮),“宫保”祠大門兩旁,有一副名聞遐邇的楹聯,上聯是:“進士難,進士不難,難在七科八進士”;下聯是:“尚書貴,尚書不貴,貴在三代五尚書”。
    “七科八進士”,是指林瀚及其子孫。
    林瀚,字亨甫,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登丙戌科進士第。嗣后,其子孫亦相繼登第。  畏子庭昴,字利瞻,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進士;孫艇,字廷光,弘治十五年(工502)壬戌科進士;孫炫,字貞
孚,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進士;孫繼臬,字德謨,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進士。
    林瀚九子庭機,字利仁,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進士;庭機畏子臁,字恒貞,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進士;庭機次子煙,字貞耀,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進士。
    “三代五尚書”是指林瀚祖孫三代,五人任尚書。
    第一代林瀚,曾任南京吏部、工部尚書。
    第二代庭昂(林瀚長子)曾任南京工部尚書;庭機(林瀚九子)曾任南京工部、禮部尚書。         
    第三代林臁(庭機長子),曾任南京禮部、工部尚書;林煙(庭機次子),曾任南京工部尚書。
    據“濂江林氏”明天順壬午歲(公元1462)修訂的譜序稱:“稽我速袒,五代間自固始入閩,卜居斯鄉。  囚用吾姓而名,鄉之浦曰林浦,岐曰林岐,橋曰林橋。吁嘘!祖宗肇遷之意,從可知矣!”。
    在明代中葉,濂江林氏顯赫一時。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九記載:“福建閩縣之盛……南京兵部尚書林瀚;瀚子南京禮部尚書庭機;機子南京禮部尚書臁;……其后臁弟煙又拜南京工部尚書。     而瀚長子庭榻又先為南京工部尚書。蓋三世昆季五人俱登入座,壽考令終,無公私之譴,且四人得謐,前所未有。”林瀚一家三代出了八個進士,五個尚書。這不僅在福建少有,就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控鶴林氏源流初考
    控鶴林氏,因入閩開基祖官銜而得名,世居距福州16公里的南臺島中南邹吴山村,故亦稱吴山林氏。入閩始祖艺林廷皓,字仁壽,生于咸通十一年庚寅(870),安徽壽州人,祖父林益為河陽令。廣明元年庚子(880)黄巢據亳,廷皓異固始王潮弟審知有舊,舉家投之。中和元年辛丑(881)八月壽州屠夫王绪與
妹夫劉行銓聚眾五百據壽州,月余陷光州,自稱將軍,秦宗權表為光州刺史。绪知王潮有眾望辟為軍正,審知與廷皓偕往绪軍中。光啟元年乙巳(885)秦宗權在河南稱帝,因王绪未能如數缴纳租斌,宗權出兵攻之。绪驚,率光、壽二州兵五千南下,至漳州食盡,令軍中以老弱自隨者斬。時潮母尚存,廷皓携弟仁瀚、從弟廷遇、守亮,潮召有親者告之曰:“此行豈所欲哉,天下豈有無父母之子,又稍孑孓者誅且盡,竊為子等危之。”眾悟,因執绪而奉潮,潮辭遜不能,遂令廷皓約所過秋毫無犯,途聞泉州刺史廖彦若貪暴,光啟二年丙午(886)8月,王潮拔泉州殺廖彦若,知福建觀察史陳岩威名,不敢犯福州境,遣使降之,岩表潮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壬子(892)范暉據福州,潮令弟審知攻之,但久攻不克。景福二年癸丑(893),廷皓二十三歲,素有威望,擁通帛大旗,書名于上,揮軍為援,所到之處,敵披靡望風奔潰,降者三千,五月審知克福州,廷皓立首功。乾寧四年丁巳(897)王潮卒。光化元年戊午(898)工。月,唐授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廷皓為副使,拜拱宸控鶴都使。后唐清泰二年乙未(935)冬工。月李仿殺王廷鈞于九龍帳中,立繼鵬為帝,仿專制朝政11月廷皓伏衛士于内殿,執仿斬之,梟首朝門。清泰三年丙申(936)廷皓卒,享年67歲。
    廷皓于梁開平三年己巳(909)40歲時!、居吴山,乾化二年壬申(912)8月15曰生子通,字達夫。通生四子,為四派,長子經奠居仙岐(今閩侯南通)為仙岐派;次子總奠居吴山、盤嶼,為吴山派;三子紹奠居福清東瀚,為福清派四子續奠居長樂上店、洋下,為長樂派。子孫繁衍,支派茂盛,分布于福州、連江、閩清等地。筆者曾閱過居福州城内的鳳池林氏的族譜。自十四世起按“命字歌”為序:“汝以文彦孔,繼世德惟昌;永思宗有本,廷仕達邦光。”三十四世后按“續命字歌”為序:“從信熙朝憲,敦崇秉懋良;志而承佑啟,允克祈恒長。”自始祖卜居吴山至今共1087年,現已傳至39世“敦”字辈。自“命字歌”今尚世的30世“仕”宇輩至39世“敦”字辈,上下十世相見,可謂盛矣!
    控鶴林氏歷代人材濟濟,至清代共有35人中進士,以宋代中舉最多。福清派近代僑居日本的很多,著名的有神尸僑领林同春。    一九九一年冬,福州晚報刊載福州南郊發現王審知部將林延皓墓的消息。考古部門認為這是福州尚存較早的名人墓,已撥款重修,不久將重現昔日神貌。所謂“發現”這是從考古部門角度而言。控鶴林氏族譜記载廷皓葬于苦參山、王厝山燕窩墳,墓内葬有廷皓及妻柯氏,子林通及兒媳陳氏,孫林總及孫媳王氏等六人骨骸。因年久失修,整座墳被草叢覆蓋,墓埕已凹凸不平。墓為風字形,土石结構,南向偏束十度,位于群山拱抱之中。封土呈弧形,封土前堅一花崗岩石墓碑,碑高工55公分,寬46公分,厚工5公分,碑上刻“唐拱宸控鹤都使仁壽林公墓”,楷書字徑13.5公分。據悉,墓修竣后,林氏子孫將舉行隆重纪念儀式。
    (林立圣)
 

    (一)始祖延皓
    林延皓(870—936)字仁壽。唐懿宗成通十一年(870年),出生于壽州,唐僖宗廣咀元年(880年)遷河南固始縣,與王審知交誼甚深。光啟初年王審知兄弟投靠王緒在壽州起義,以后攻占固始縣。林延皓率弟林仁翰等人投軍,不久隨軍南下入閩。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福建觀察使陳岩卒,内弟範暉據福州。王審知奉命從泉州向福州挺進,但屢攻不克。延皓素有威名,便擁“通帛大旗”,上書“林延皓”為前鋒,所向披靡。範暉軍隊望風而降溃者三千余人。攻克福州,延皓立了首功。
    乾寧四年(897年),昭宗命王審知為福建節度使,林延皓為副節度使。梁太祖時,王審知為閩王,林延皓為拱宸控鶴都使。梁開平三年(909年),林延皓39歲,才娶福唐畏壽里柯氏,請老而居吴山鄉。王繼鵬繼位時,李仿圖謀不軌。  閩王宣召延皓入朝,官復原職。延皓假作依附李仿,故李仿也厚待他。十一月,继鵬大宴群臣,延皓率衛士伏于内殿,等李仿來了,喝令抓捕。延皓殺了李仿后又告老回鄉,他感慨極深,戒其子曰:“吾國同氣相仇。祖德不紹,敢知吉?汝雖荷世賁,姑宜以榮進為戒,吾子孫必有昌者也。”
    五代晉高祖天福元年(936年)卒,享年六十有六。
    (二)控鶴遡源
    據宗譜載:控鶴林氏源出清河守林道明。道明生勝,為齊散骑常侍。勝生夤,為博野今。曇生五子:游楚、游理、游羲、游道、游員。游楚為鳳、陳、酈三郡刺史,生希旦、希望、希孔、希令。希旦任富平丞,生琨,為中都男。希孔生蟠,為銓曹。蟠生仲,為白水令。游道為高平令,高千属淮陽,在光壽間,地曠沃壤,風俗重本。時北方連歲兵旱,視淮為樂土,游道乃寓居安豐。子濤洋、濤渭。濤洋生二子,嘩益、曄萬。益任河陽令,益孫諱延皓,乃控鶴林之始祖也。(此段文字引自宋理宗紹定元年控鹤林十二世孫誠譜序所题)。
    (三)傅世簡介
    第一世唐拱宸控鶴都使延皓,字仁壽,梁開平三年已巳卜居城南吴山。始祖妣福唐柯氏,生一子名通。始祖生於成通庚寅年二月初五日,卒於晉高祖天福元年丙申八月十四日,享壽六十六。葬於苦參山王厝山燕窩墳,坐癸向丁。
    第二世  通公,延皓公之子,字逵夫。生於乾化壬申年八月十五日,妣仁豐里陳氏,生四子:經、總、紹、績。
    第三世  經公,通公長子,子一名洪,分閩侯仙歧派。
    總公  通公次子,字弘大。妣仁豐里王氏,合葬於王厝山。子六:儒、質、遇、建、榮、雅,分福州吴山派。
    紹公  通公三子,名的,分福清派。

    續公  通公四子,生二子:秘、舉。分長樂派。
    第十三世  昌泰公,為官清正。以父子、公孫三代四進士,致仕時,宋理宗賜绯魚帶,褒贈“閩中世家”。
    第十四世  汝正公,元至正辛卯進士,任閩清教諭,編二十字字行:汝以文彦孔,继世德惟昌。永思宗有本,廷仕逵邦光。
    第十八世孔滋公,明泰辛未進士,任翰林庶吉士,在宗祠中题一聯:唐室寄干城,这當年義膽忠肝,徽國特書姓氏:宋朝离翰藻,歷累代文經武緯,華陽獨表家聲。

     福全后安林
    八閩林姓,大部是禄公華裔。迨唐末,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的有淘江林、濂江林、控鶴林,遗有晋江福全后安林。
    福全后安林的始祖廷甲公,唐咸通元年庚辰年(860)出生于河南光州固始縣永豐莊。其父諱光昭,唐文宗大和二年戊申科登第。廷甲幼習弓馬,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科(876)應試,捷登武第。越七年從李克用擊黄巢,收回長安,以戰功授指揮使,佐御固始。甲辰歲(884)秦宗權行酷賦,光州兵變,刺史王绪率光、壽之兵與秦宗權交戰,因寡不敵眾,弃光州南下,渡長江,取洪州、虔州,旋入閩取汀州,克漳州。光啟元年(885)正月,王绪以漳州道險糧草不给,弃漳州别圖,令軍中不許挾老弱婦孺,扶母從軍者皆懼,軍心散亂。軍至南安前鋒將伏于蘆葦之中擒王绪,擁王朝為主帥,
攻泉州,丙午歲拔城,招徠居民復業,故土協力將佐,分封土宇。廷甲同弟廷第封御于晋南濱海之地。是時,該地滄海泱泱,横無際涯,四野荒區,滿目凄凉,將士皆嘆息。后觀北山秀而不高,樹木茂盛,頗堪屯駐,然去海里余,有妨守御。復勘海隅之束,泉甘土肥,于是相率聚集,名曰圳山。唐昭宗大順二年辛亥(891),争斗暫息,廷甲念及出奔固始之時因王绪不許軍中挾帶老弱,致留慈母于故里,讓弟束装歸省,并祭掃先人墳塋。景福二年癸丑(893),憫念骨肉分袂,廷甲上疏請解,蒙聖恩授驃騎兵馬司,旋接荊妻王氏來閩居住,卜宅鳳山,負乾揖巽,招徠田丁開懇田園,以作久御之計。乾符三年丙辰(896)幸獲一男,取名亮興,課督成立,迨后梁開平三年己巳(909)蒙恩賜襲職。嗣后子孫世守而立籍,分派后安,稱福全后安林。
    福全后安林,歷兩宋入元明,人丁興旺。據舊譜载:十九世長房諱宇,守祖居地;二房諱宙,贅居本邑十二都;三房諱宿,分居本郡桃源邑;四房諱良,分居石圳鄉;五房祖媽縣公居本郡后坑;六房諱芳,居本所山上;七房諱治,居本都坑園;八房諱寬,開基廷平南關内。祖居地宗支,在二十世后有二房维周、仲雅奉旨抽軍立籍大金。四房祖喬材公分居南邑十九都坪内鄉高店林。迨明嘉靖初,福全后安林人丁興旺,是立族后鼎盛時期。然宗族的盛衰受社會因素直接影響。明嘉靖乙卯年(1555),倭寇虜掠晋江沿海,福全后安地處海隅,首當其冲。倭寇殘暴,兵刃所指,皆廢為丘墟。祖辈建的宗祠被烟滅無余,人丁則十存二三。灾難之后,族人依稀蟻聚而逐漸復蘇。誰料歷經百余年又逢劫難。清順治辛丑年(1661)蘇纳海奏疏遷界以避鄭成功。是年三月,清廷下遷海令,離海三十里内居民被逼遷入内地,焚毀民居,壘築界址,越界者斬。福全后安族人忍泪弃田土、抛宗廟,徙居他鄉,譜牒散失。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族人再陸續回祖居地后,方召集宗親代表,討論祖訓,追溯源流,續修譜牒,以廷甲公為開基始祖,亮興公為二世祖……此乃鑽宗閥述祖德溯源流之舉,宗人皆歡欣雀躍。
    進入近現代,福全后安林氏旅外謀生者日多,以旅菲為最。僑親在海外有立錐之地后,即關懷桑梓,興辦公益事業。1965年以來,旅菲鄉僑和港澳同胞慷慨捐資,建抽水機站、置發電照明設備、修建鄉村道路(五條)、擴建小學新校舍、設教學基金、興建老協會辦公樓等十個項目總金額一百多萬元。其中以林玉琛、陳瓊華(林鴻榮夫人)、林怡香、林得勝、林振南、林文展等最為突出。最近策劃建通往石圳的水泥路,需投资三十萬元,陳瓊華女士决意捐資獨建。僑親林玉琛旅菲后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深受宗親擁戴,被選為旅菲西河堂理長。他任職期間,獎學助學,培育人才,舉辦公益事業,主持擴建旅菲西河堂(加高一層,作為大宗祠),故獲連選連任一届理事長之殊榮。
    福全后安林氏在我族族史上記下了光榮的一頁。
    (林為珍)

    六桥林姓入闽始祖林硕德(860-920),是唐末壽州農民起義軍前鋒將,五代初開閩都統使。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三月初三日誕生在河南光州固始縣一個農民家庭,字邦定,號天復,素以智勇雙全,為民衆所稱贊。后隨王潮入閩,戡定閩疆,在罩中位居十八姓之長,呼十八翁。
    中和元年(公元88工年)秋,率衆投奔王緒领導的壽州(治所在今安徽壽縣)農民起義罩。  月余,翁請為前部,帶兵打回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縣),百姓大喜,威名大震,唐奉國軍5q;度使秦宗權,表王緒為光州刺益、姚尚、陳浩等有才能的部將,又欲殺王審知三兄弟及其母親董氏,使全軍處于覆滅境地。在适極端危急時刻,公接受王潮兄弟懇求,進行竹林兵變,帶壯士數十人,伏竹林間擒獲王緒,數其罪而囚之,推舉王潮為主將,統帥全軍,使隊伍轉危為安,軍心大快。這次竹林兵變成功后,公成為王潮在軍事上忠誠得力的部將,積極整頓隊伍,率兵北歸光州,所過州縣,秋毫無犯,沿途百姓,有口皆碑。隊伍行至沙縣,接受張延魯率百姓奉牛酒搞師,攔道請求,改變北歸之行,率軍復圍泉州,歷時一年于光啟二年(公元886年)八月攻下泉州城,殺掉為政贪暴的泉州刺史廖彦若,招收離散,發展生產,均赋繕兵,吏民悦服,潮被福建觀察使陳岩表為泉州刺史。
    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公奉潮命同王審知一起嚴守涵江。未幾公選銳卒兩个五百多人,從涵江出發,間道逾險,歷時七日,達福清五虎之場,副將楊行儉獲細作兩人,喜得陳岩召王潮以代己密書,立即推兵進逼福州,未至而岩卒,其内弟範暉自稱留后,横行霸道,發兵拒潮,百姓恨之.
    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月,公奉王潮今攻打福州。在百姓大力支持下,身先士卒,經過1年3個月的苦戰,終于在翌年五月二十一日攻下福州城,殺捭範暉,厚葬陳岩,撫恤其眷属,迅速穩定局勢,大得人心,為統一全閩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四月,公又奉命率兵獨趨邵武,八月中秋定泰寧,軍聲大振,傳檄四方,速近州縣纷纷響應,建州徐歸範、汀州鐘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装力量20余部,多不攻自下,相繼歸順,從此戡定閩疆,統一了全閩。唐遂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以審知為副使,審知以公為威武軍軍判。

    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十二月,王審知任威武軍節度使、封琅琊王,公提出:禮賢任能,修茸城池,訓練士卒,輕徭薄赋。王審知大喜,采納這些治閩良策,以公為威武军都統使。
    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被后梁封為閩王,公被審知封為開閩都統使,成為閩王最得力助手,辅佐閩王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使福建社會由亂而治,經濟、文化獲得較大發展,使福建進入歷史上少見的一個繁榮時期。
    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春,王審知大興土木,在閩都(今福州)西湖大建水晶宫,又大選良家女子充后宫,公直諫阻止,其直言常為閩王所憚。  同年秋,命其同參謀周彦璞和王延鈞一起前往古侯官县治勘探,定大嶼頭山東南麓為建封第基地。
    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公受閩王分食邑古侯官縣治,留子延皋、延晁、延暉三人隨王,自己退居大嶼頭山東南侧閩王所建的三進封第(今上街村祖厝)。公見周圍水繞,始建鄭嶼、合潮、玉浦、温陽等四座木橋,使道路四通八達。貞明元年(公元915年)春,公在玉浦之陽别营一第,植樹造林,布石蒔花,遂改嶼頭為花嶼。同年秋,又建山后、玉丘兩座木橋,合前年所建計六橋,遂稱六橋林氏。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初,閩王以周彦琛為前鋒、公之三子林延暉為后應.率兵自衛反擊南漠主派遣楊阜引兵侵犯汀漳兩州,取得勝利之后,公受閩王加食邑,敉其封第為上街,故有上街六橋林氏之稱(簡稱上街林)。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十二日,閩王王審知逝世,公遵其遗囑,敬事中央,固守封疆,和睦鄰封,率百官擁立王延翰继位閩王;時王延翰妻崔氏立為后,性酷虐,濫殺宫女,公又率文武官員,直入紫微宫,以先王重臣身份,對其濫殺大言直諫,竭力制止。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十一月十八日,翁在上街封第無疾逝世,享年六十七歲,在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英勇善戰,出生入死,為福建的統一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立下了不朽功勛!
    上街林氏自立族至今,歷1112年,傅三十余代,宗支分布于福州地區。
                                                                           (作者系福州市委黨校哲學教師)

    陽泰林氏是唐未隨王審知入閩的,現分布于長樂有松下鎮首祉村、營前鎮黄石村、金峰鎮書堂半山村。三村族譜記载一致,始祖是五季忠列侯陽泰公。
    據族譜载:陽泰公,諱靖,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肇光州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官都統,留后軍,囚奉貢不失臣節,封忠列侯,卒七十,葬首祉王官山,生子二:長曰珙,次日壁。
    畏子珙公繼父職任都統,居福州三山尾(今福州烏山),天王嶺有陽泰公紀念祠。后裔有林之奇(公元u12—1176)南宋理學家,字少颖,號拙齋,世稱三山先生,宋高宗紹興廿一年登進士第,召為秘書省正字,終正丞。著有《尚書全解》、《春秋周禮講義》、《論語注》、《孟子講義》等。现其后裔大部散居省内外,在三山尾僅有幾户。據說,昔時陽泰公紀念祠為書齋,凡有陽泰公后裔可免费入學。筆者對长樂林氏有些了解,疑“書堂半山村”一支是珙公后裔。
    “書堂半山”村現属金峰鎮六林村管轄,該村族譜載:始祖泰初公,字金銘,(是五季忠列侯陽泰長孫)于后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因閩王曦與建州刺史王延政積恨相兵,更名為泰初,避地福州而遷居金峰周山,后以“書堂半山”為村名。傳至十世有彦明公,字達元,號濱石,宋宣和三年為特奏進士,任川陝宣撫副使。十二世祖字我有,號起予,宋乾道八年進士。該村宋明時入仕者近十人,現速江縣長林學忠也是其后裔。

    次子璧公,生子三:璣、球、琳。璣公字君衡,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進士,授史部諫議大夫,官至給事中,歸居首扯。傳至十世熾公生三子:埏公、場公、皆公,分房立譜。皆公,字舜咨,宋嘉定庚辰科進士,任廣東英德府教授。十三世華翁公,號梅坡(埏公孫)以其孫貴贈奉政大夫。四代蟬聯入仕,簪纓相望,榮耀當世。在明代建有三座兩院宗祠,后又有其后裔在清乾隆間建立招賢祠一座(今存)。當今其村人丁旺盛,人才辈出,發祥本縣瓏下村50户,岱邊村50户,嶼頭村數户,現首社有1000多户。福建省人民政府人事處處長林桓為首扯人。
    據黄石譜載璧公次子球、三子琳徙居福居閩邑高洋里之銀峰,傳至十二世得焕公、得常胞兄弟于宋末自銀峰遷黄石。傳至十九世烽公、廿六世光佑公定居速江琯頭。現黄石、琯頭兩村,枝葉繁茂,人文蔚起,清代有文舉、武舉十三人,入仕者二十有余。近代也人才輩出,根據1993年統計,畢業于大專院校约有100人,取得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2人,授予高级職稱的教授工人,講師1人,高級工程師七人,廳級干部5人,處級干部9人,現兩村有1200多户。
    金峰“書堂半山”譜與首祉譜對陽泰之孫記載不一致,希望宗親們與廣大讀者提供資料加以核實。
                                                                                (作者系長樂方志工作者)
元禎林源流
    從固始入閩居長樂的林氏,尚有元禎林,分布在鶴上嶼后村、岱嶺村、金峰鎮上安村、后圳村。
    始祖元禎公,字有祥,河南人,配趟氏,封宜人。因避巢亂隨王審知入閩,初授朝散郎,知吴郡太守,繼任中順大夫。初居福州,葬福州北門神聖坑,生子三:舜文、舜武、舜全。
    長房舜文,生子良簡,字尚易,宋進士,任廣東韶州府太守,牧民之暇歷游山川,由福州!、遷長樂鹤峰紫薇山下,遵官職立官廳一座。廳内聯文是:嶼枕龍壇纳海氣朝升破浪乘風成壯志;后懸鶴嶺聽樵歌牧唱看雲掃葉遣閑情。此聯深刻反映了始祖元禎公對此特殊地理位置懷有深厚感情。
    尚易公傳五世為建禄公,字维在,于元至治間遷徙鹤上岱嶺村,初居草塘湖畔其左,金峰峙其右。金峰翠秀,故由鹤上紫薇鳳崗遷來取,稱“上華林”。明清以來,人丁旺盛,家業頗昌,科第蟬聯,登仕者十有余,也建有宗祠一座,稱“忠義堂”,現有400多产。
    次房舜武公,生一子名良策,字尚端,隨兄尚易同遷鶴上象橋。岱嶺譜只為象橋房載明九代世系:元禎一一舜武一一良策一一伯甫一一宗道一一建鼎一一文振一一叔潮一一景仰。
    三房舜全公,傳五世為應昂公,由福州遷入鹤上臚頭橋,生子三:庚敏、庚政、庚牧(止)。庚政生二子:志道、禄孫:志道生二子:伯元、滄海。禄孫生二子:伯大、伯仲。伯元生二子:謙成、宗成。謙成乃明洪武初舉人,薦常州府任推官:宗成繼承祖業成富户,后赴京居住。
    據傳金峰上安是鹤上臚頭遷來,上安族譜散失無存。現最有根據是堂號與嶼后村同是“世德堂”。解放初,該村有70多户。六十年代遷文武砂、二站3七多户,后又遷天津市數产,現留居本村的僅30多户
    上安村大約有700年歷史,始祖瑞庵公,其十五世孫遷后圳村,現有6O多产,其二世祖遷連江。清乾隆問有廿一世祖昌慶公遷閩邑閩安鎮,現后裔大部分于福州、臺灣。清嘉慶間又有十九世高统公遷往閩安鎮,現后裔都在福州:五十年代,在福州三保大廟龍嶺頂發現有同宗,堂號與上安相同,通過聯系知,昔日由長樂金峰遷來福州。現上安林有工80产,分布于本村、金峰、福州、海口、港咀、美國、香港、臺灣等地。
    (林文樵)

标签:固始 始世 世系   
作者:佚名 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载入中...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善心赞助 | 帮助 | 声明 | 法律公告 | 各地QQ群 | 呼吁书 | 鸣谢 | 留言 | 论坛 | 对照表 | 万年历 | 网站地图 | 申请友情链接
  • 寻根网-家谱寻根(www.xungen.wang)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在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南京谱牒研究
    寻根网传承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寻根网域名:http://www.xungen.wang http://www.xungen.pw
    合作伙伴:林氏总会 《天下林家》杂志 殷氏网  比干庙 站名书法 国礼书画大师 许国立 官网
    寻根网总编辑 林杰 法律顾问:戴律师(执业证号:13201201010987063)苏ICP备12028648号
  •